“鸡”这个词,在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已经不再仅仅是禽类的意思了,还可以作为动词,意思是给孩子“打鸡血”。
其具体含义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断给他安排学习和活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鸡娃”这个词。
“鸡娃”是造成如今社会内卷的根本原因,至于那些被“鸡”的娃,是否都如家长所愿变得优秀,就未可知了。
但现实中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最后过着平凡的人生、从事平凡的事业。
关于这一点,想跟大家说个故事。
北京第一代“鸡娃”——95后女生“王美丽”(化名),就用自己被妈妈“鸡”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现实中鸡娃的结局。
那么,她是否比其他同龄人更幸福、更优秀、更成功呢?和她一样被“鸡”的娃现在又过得怎样?
王美丽出生后只幸福了三年,从四岁开始一直在各类课程中辗转。
妈妈花了不少的费用,让她学了九年古筝,好在最后取得的成绩没有浪费这九年付出的时间和金钱。
上小学之后,前三年学华罗庚数学,后三年学奥数,还分别学过一年的芭蕾、跆拳道、工笔水墨和素描。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王美丽的兴趣,反而是学习费用不高的科技小制作更能讨她的欢心,但却因为小升初而放弃了。
可以说,王美丽几乎所有的周末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所占据,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是放松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种“疯狂鸡娃”的结局又是什么呢?她最后根本没有从事跟之前所学的相关的工作,反而是延续了学生时代爱好写作的兴趣(完全没学),当了一个编剧,靠文字养活自己。
虽然拿着比普通白领还高一些的工资,但与她本就还算优越的家庭条件相比,似乎只是过上了原来预想中的生活。
回顾以前的种种经历,回望自己学生时代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未免有些遗憾和不值,如果把这些时间都正确花在了兴趣——写作上,没准现在会有更大的成就。
而那些跟她一起被“鸡”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普通白领,甚至还有选择送外卖的,好像鸡与不鸡都没啥区别。
北京第一代鸡娃的现状,揭开了残酷现实:极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而且大部分妈妈的“鸡娃”方向,其实都错了。
就像看电影时前排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为了看清屏幕,也都不得不站起来。最后电影看完了,大家都累够呛,原本可以坐着看完电影的。
“无脑鸡娃”不可取,甚至有可能把孩子“鸡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