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是人在遗传获得运动基因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存、生活、工作、学习和专项运动技能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运动能力。其基本运动方式包括:走、跑、跳、投、滚翻、攀爬、支撑、悬垂、平衡等。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nna Jean Ayres)于1969年首先系统地提出。1970 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于 1972 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 (J.Ayres) 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的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的反应。可以说,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协调地良好发展。由此,感觉统合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由脑神经、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
粗大运动是粗大群所组成的随意动作,常伴有强有力的粗大的收缩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一系列的粗大动作就构成了粗大运动技能。在幼儿期,比较常见的粗大动作有走、跑、跳、爬、平衡、投掷、接抛球、踢球等。
意义: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可促进智力发育。幼儿利用粗大运动技能探索周围的环境,掌握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也得以发展,也有利于发展特殊智力,如节奏感知力。
1、只有经过感觉统合,大脑才能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感觉统合通常是孩子在早期成长相应的环境和活动中得到发育和促进的,如果早期孩子,感觉统合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容易导致之后各种能力发展与适应行为上存在某些问题。可以说人生重要的三大适应性: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性,都是在生命早期通过感觉统合而获得的!
2、感觉统合是儿童对各种感觉器官信息刺激的接收、调节、组合、运用的过程,极大地影响大脑功能发展,因此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智能发育的基础,良好的感知觉发展也对日后儿童的专注力、阅读、书写能力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感觉统合启动儿童大脑的边缘系统,释放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激发愉快、正向的情绪,促进儿童从活动中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对于塑造儿童积极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作用。
4、由于现代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学习压力的增长,叠加疫情的长时间居家隔离的影响,孩子缺少足量的刺激,足够的有效时间,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感统失调和心理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加以重视,将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也称为小肌肉动作,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它对个体适应生存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孩子而言,他们面临多种发展任务(如写字、画画和够取物体等),精细动作能力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孩子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意义:人的手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人手能够完成20多种复杂动作,如抓、握、伸、屈、托、扭、拧、撕、推、抓、刮、拔、叩、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绕、旋转等,是目前任何一只机器手所不能比拟的。
组织功能
我们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内外世界的众多感觉刺激传递到脑中,这众多的感觉刺激各有各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在此情况下,人要根据这些信息顺利进行活动,脑就必须把这些感觉信息组织好。脑部一方面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对各种感觉信息做综合处理。如果各种感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通道畅通,整体协调得当,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利用这些纷繁的感觉刺激来形成认知、动作等各种适应性活动。这便是感觉统合的组织功能。
检索功能
输入人脑的感觉刺激是非常多的,人脑在意识水平上不可能对此都做出反应。而感觉统合把各种信息中最有用、最重要的那部分从中检索出来,以供脑使用。脑对统合过的主息进行反应,就更为准确、及时。
综合功能
感觉是局部的、分散的,而外部世界常常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人的,感觉统合的功能便把各种感觉综合,形成整体。
人是如何形成对一个苹果的认识的?对苹果的感知是由眼睛、鼻子、嘴巴、皮肤、手指以及关节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来完成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一个苹果的整体认识,而不是其他物品?这是因为人对苹果的各种感觉刺激进行了统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苹果。
预防功能
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统合良好好,他就能很好地适应内外环境,人就会产生胜任、满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感觉。
1、抬头与翻身。1个月时的小儿,在俯卧位时,略微能抬一下头,时间非常短暂。到了2个月时,已能抬头与床面成45度角,到了3个月时可呈90度角,在坐位时能竖头。与此同时,小儿能在俯卧位与侧卧位之间转换,并迅速发展到能自由地翻身。
2、坐。在5个月左右,小儿在扶坐下能挺直躯干,但独时小儿身体前倾,能上身挺直稳定地独坐要在6-7个月之间。
3、爬。新生儿期在俯卧位时,小儿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到了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交替踢腿动作,在3-4个月时即能用双上臂支撑起上身,于7-8个月之间能使上身离开地面,8个月时能用两上肢向前爬,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爬,而是在地上滑行。到了1周岁前后才能熟练地手膝并用作四肢爬行。
4、站、走与跳。在5-6个月时,扶着小儿的两腋下,小儿的下肢已可负重,在兴奋时可出现上下跳跃动作;在8个月左右可以做到扶站;到10个月时能在搀扶下走几步;约在11个月许,已基本能独站;大多数小儿在15-18个月时能够独自行走;于2岁左右掌握双足双跳及独足立的技能;3岁时能自由地两脚交替上下楼梯。
前庭功能是脑干过滤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形成学习信息的一种功能。感觉信息中有些矛盾、错误的信息有赖于脑干的前庭网膜来进行统合和整理。大脑输入的信息也是由前庭功能来进行轻、重、缓、急的整理,才能很快地取得大脑和身体的完全协调。前庭失衡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触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过分防御是指触觉敏感,这些孩子对外界刺激适应性较差,害怕陌生,不喜欢他人触摸等,而且常常会喜欢某些特殊的感觉,如偏食、吸允手指、触摸生殖器等。 触觉迟钝的孩子反映慢,动作不灵活,分辨能力差。
本体感: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本体感失调是本体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囊的感受器等)产生障碍,表现多为喜欢他人用力推、挤、压。手脚喜欢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俯卧地板时全身较软,把头、颈、脑提起特别困难。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对蹦跳的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踮脚走。
学习能力: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思考与推理等能力的获得与运用,其中还涉及到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空间知觉以及视听统合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才会在学业方面表现出与其年龄段相符合的学习效率。感觉统合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感觉统合有效、协调发展,儿童基本学习能力就会强大起来。
大年龄儿童的问题:主要评定的是儿童的生活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01手指动作
孩子在三个月前,小手都是紧紧握住的小拳头,在出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依然会保持这种高肌张力的握拳状态。
小龄孩子经常玩一些抓握、捏取类的游戏,需要分开五指并分别控制,对于手指动作的发展很有好处。例如:用手抓起小积木后感知积木的形状、梭角,用手捏取小的物品,如小糖豆、大米花等,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增加手指关节灵活性的训练。
02手眼协调
实际上锻炼的是大脑,因为眼睛看到的图像传递到大脑,再经过大脑的处理向手发出信号,所以应该说是手眼脑的协调。
逗引小孩子有意图的够抓玩具,大一些的孩子做有方向性的投掷等活动都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做的工作:搭积木、 套塔、穿珠子、开门、插钥匙、倒豆子等。
03双手协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多数活动都是需要双手配合的。影响双手协作的两个因素是,双手的空间感知和时间控制。大脑分别控制两只手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动作才能完成协作。
一岁前的小孩子,双手拿积木对敲,撕纸和两只手交替拍鼓等活动都可以锻炼双手协作,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逐渐增加练习,拧瓶盖、来回倒水、串珠、拉拉链、剥水果皮等都是生活中的锻炼。
04手腕灵活与稳定
精细动作的实现离不开肌肉与关节。每完成一个动作都需要很多关节配合,手腕关节就是连接了上肢的大运动和手掌的精细动作最重要的枢纽,让动作从粗放变得精确。
对于一岁之前的孩子,主要练习手腕灵活性,比如从高处够玩具;等到孩子大一些,涂鸦、端水、使用工具、剪工、开关盒子、定形撕纸都是对手腕运动能力的锻炼。
05抓握力量
手臂和手掌肌肉收缩,产生了抓握的力量。在精细动作发展中,手掌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可以保证孩子使用正确的姿势来做精细操作。
握持反应消失后到6个月之前,孩子的肌肉力量还不足以支撑握力,所以不需要刻意训练。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经常玩一些挤压发声的玩具,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培养他们对握力的控制能力,在做手工时练习挤压胶水、把书打开又合上、美工活动、搬运重物都是非常好的训练。
据有关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 独生子女、小家庭制,都市化的形成,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南京失调概率为 36.6% ,北京为 48% ,上海为 52.7% 。
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容易分心
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
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
自我概念差,易出现行为问题
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
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
动作笨拙,粗心
肌张力不足,姿势不佳
注意转移困难
言语、语言发展迟缓
学习成绩不良
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主要被视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下,肢体、躯干的肌肉、骨骼、关节协同活动的模式。
我们需要通过这些人体与生俱来的基础动作模式作为动作的雏形来锻炼和提高基本动作技能。
基础动作模式包括翻滚(rolling)、爬(crawling)、蹲(squat)、弓步(lunge)、屈身(bend)、推(push)、拉(pull)、上举(raise)、扭转(twist)、步态(gait)等。
这些基础动作模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基础动作模式的状态是否正常,不仅在幼少儿时影响我们基本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样也是后期提升运动技能、进行体能训练的基础。
例如下蹲是通过双腿平行屈以降低身体重心的过程;弓箭步是双腿分腿屈以降低身体重心的过程俯身是躯干屈的过程;转体是围绕身体纵轴转动的过程,包括扭转和转身等;步态指行进中所表现的姿态,包括走、跑两种形式;
滚是人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包括滚动、翻滚等;爬是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包括爬行和攀爬等;投是有目标地抛、掷、扔的过程;跳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跳跃;推是使负荷向前、向外移动的过程;拉是使负荷向后、向内移动的过程。
幼儿和少儿的基础动作模式形成约在0-3岁,应在这个阶段协助幼儿形成标准正确的基础动作模式,为后期的身体成长发育和动作技能的形成做好铺垫。
外部因素
1. 语言环境差,家长没有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父母本身不爱说话,或者全职妈妈、老人带养,平时和孩子沟通交流少,又或者家长在教孩子说话时故意使用重叠字等 ;
2. 家长事事代劳,孩子一举手一抬头就明白他想要什么,并立刻办到,致使孩子缺少了主动说话的机会 ;
3. 家庭语言环境混乱,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方言 ;
4. 孩子小时候吃太多流食,口腔肌肉未得到足够锻炼,便容易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 ;
5. 孩子说话晚,吐字不清,无法很好表达自己的时候,大人在一旁笑话,致使他们形成了怕说话的心理。
内部因素
1. 孩子听力有问题或构音器官异常 ( 舌系带长,舌头宽,牙齿、嘴唇畸形 );
2. 自闭症,脑发育障碍的孩子,通常也都会伴有语言发育障碍 ;
3. 感觉统合失调,特别是剖腹产、爬行不足的孩子,前庭平衡功能失常,本体觉差,也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
如果孩子已有这样的问题,请及时向当地36号公园儿童运动思维中心的老师咨询,获取对应的科学训练方法。
基本动作技能是指专门涉及到身体不同部位动作的协调组合,是所有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基础,是未来发展动作技能的基石,身体移动技能、身体稳定平衡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是基本动作技能的三大类。
身体移动技能又称位移性技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产生位置移动的运动技能,包括走、跑、爬、翻滚、并步、滑步、蹦跳、单腿跳、跨越等,每一种技能又可分为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向的移动。
身体稳定平衡技能也称为非移动技能,指保持身体稳定和平衡的技能,发展平衡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前庭器官的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组织和内脏器官的调节功能,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发展平衡能力可以通过静态平衡活动和动态平衡活动来进行,包括站立、坐位、旋转、转动、扭动、伸展、弯曲、轻推反应等。
物体操控技能是指用身体各部位操控实物的能力,包括接、传、踢、运、顶、投掷、拍击、挥击、抓、蹬等。
基础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在专项运动技能形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幼儿、少儿2-3岁是基础动作模式建立期;
3-12岁是基本动作技能从形成到发展巩固的最佳时期;
9岁之前不应限制孩子参与单一项目的体育活动,应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参与多种运动的机会,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动作技能;
6-10岁是对孩子进行指导、干预、协助引导其形成最佳的基本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
10-12岁是进一步弥补和纠正孩子基本动作技能的最后时期,为接下来进行专项的运动技能训练,以及后期提升职业的运动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多元系统之间互动产生的,这里包括了肌肉骨骼系统,感觉系统,心肺系统以及心理认知,可以说在儿童早期发育来讲,动作模式的发展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越是早期介入,就越能通过大脑可塑性,激发更具有功能性的能力(写字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功能性动作),在掌握相关的基本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之前就开始学习基础的运动技能,将会降低后期的运动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更新的指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婴儿(0-1岁):一次不超过1小时(例如,婴儿车、高椅子,或绑在照顾者的背上)。不建议屏幕时间。当孩子久坐不动时,照顾孩子的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讲故事。
幼儿(1-2岁):一次不超过1小时(例如婴儿车、高椅或绑在照顾者的背上)或长时间坐着。对于1岁的孩子,不建议在屏幕前久坐。对于2岁的孩子,久坐不动的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时间越少越好,保证11-14小时优质睡眠。
学龄前儿童(3-5岁):一次不超过1小时或长时间坐着。屏幕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少则更佳。当孩子久坐不动时,照顾孩子的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讲故事。保证10-13小时的优质睡眠。
学龄儿童(6岁以上):6岁以上学龄儿童活动受限时间单次不宜超过1个小时,学龄保持坐姿时间越短越好,不宜超过1个小时,不宜久坐不动学习或者观看电子屏幕(如看电视或视频、玩游戏等)。
空气质量差的情况下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可能对孩子呼吸功能等健康造成永久性损伤。因此,家长、学校要密切注意、随时了解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气象部门发出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报告。在空气质量优良时,多进行户外有氧运动,运动心肺功能;在空气质量中等时,敏感人群,如体弱的孩子、过敏的孩子、疾病初愈的孩子就要认真注意身体的反应,有不良感觉就要停止户外有氧运动了;在轻度污染时,要减少户外有氧运动,转移至室内进行运动;在中度、重度污染时,就完全避免户外运动,转移至室内进行运动。
运动既有量的要求,还有运动强度的要求。每天上下学走路,是个增加身体活动的好办法,但往往运动强度不足。每天要求运动一小时,而且大部分应该是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表现为大部分运动应该表现为比较费力、心跳加速、呼吸加速。每隔一天,还要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比如互相追逐跑,表现为很费力,心跳很厉害,大口喘气。
身体各项体能运动素质、神经发育、骨质发育等等都有发育敏感期。过了敏感期,则运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达不到理想效果。造成成年后动作笨拙,运动中没有自信心、快乐感。少年儿童阶段是培养终身习惯的关键期。小时候没有良好运动生活习惯的人,成年后往往也没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阶段没有进行骨质增强型运动,骨质健康一生都受影响。因此,我们提倡从小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另外,科学安排体育运动并不会影响文化学习,反而促进文化学习,并带来更多的朋友和快乐。大家不要把竞技体育为目的的训练与健康为目的的科学运动混为一谈。
虽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也有自身的情况,但教育孩子这件事还是有一些共性和规律可循的。这里列举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这十二“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希望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过有所借鉴。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孩子会对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产生归属感,每一位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健康的家庭环境,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做:
过分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参加劳动和锻炼、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孩子不正确的养育方法造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也不利于健康环境的养成。如果经常打骂孩子,或者家庭成员间经常争吵,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就会降低,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当家庭的矛盾出现时,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
2.希望法则:让孩子永远看到希望
家长对孩子们永远是充满期待的,但教育的真正关键在于,用正面鼓励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也充满希望。
从现在开始,拒绝说一些否定的话,比如:
你怎么这么笨;
这么没出息;
你算是没指望了……
这只会让人绝望,想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知耻而后勇?那您可是打错算盘了。
多说些鼓励的话,比如: 干的好;
太棒了;
你真是天才。
这才能够推着孩子不断进步。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孩子明明得了95分,还要在孩子兴奋的当下,去追究为什么不是拿100分。
这样高标准严要求,让人泄气的父母,会扼杀不少有天赋、多学习有热情的孩子。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作为大人的一大忌,就是和孩子争强斗狠。这样赢了也不光彩,大人和孩子的比赛,可以选择孩子们也擅长的项目,比如下棋等。也并不完全要以输赢为目的。
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如家长、老师等,千万不可以采取与孩子赌气的方式去刺激孩子,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
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这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一个过程。原来空气很好,我们对空气无意识,现在需要空气过滤器;原来水很好,我们有大量的水,现在需要专门的矿泉水;原来的生活需要很多的体力活动,不知不觉做了很多,生活环境提供了很多运动机会,现在运动时间不足,环境没有很多特定的运动机会,因此需要设计出专门的体育运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比如骨质增强型运动、力量运动等等。没有这些运动骨骼就不会健康,骨质疏松症就会在更年轻时就发生。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
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通过自己的教育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但,这种管束不应该是铁面、铁腕,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千万不可以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随意对待,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毫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心里的依靠,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
管束是需要持续的,如果家长平时对自己孩子的学业、表现、爱好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看上去给了孩子许多自由,但是孩子却会觉得家长对自己不够在乎,因而会逐渐疏远家长。
5.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我们要给孩子自己的发言权,屏等对待,倾听他们的声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略他们内心的声音,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与家长进行交流,就不敢和家长说真话了。
不仅如此,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若在倾听时不耐心,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不去倾听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
孩子年纪尚小,语言能力发展尚未完善,说话难免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大人更要耐心。任何随意的打断和嘲笑,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教育的根本其实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平时的行为,将塑造起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不仅如此,孩子所交往的社会关系、身处的社会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家长本身就要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除了家庭内部的榜样,对少年来说,同伴的影响,也超过了家长,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朋友圈。人际交往之外,孩子的世界观形成,还来源于媒体影视片,家长也必须对此进行关注。
如果发现孩子的交际圈有了问题,不要武断地帮孩子去断绝关系,要了解其中的状况,毕竟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友谊的,有一些你第一印象里的问题儿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吸引了孩子的注意。要帮助孩子分清这些朋友的优缺点,试图从正面影响他们。
另外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家长要想法结识孩子的老师和同学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健康的校内外活动。
学校体育,教孩子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对体育的态度,在课上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有教学的过程,因此,体力活动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美国小学生体育课要求每天30分钟,而课外身体活动时间要求每天额外再增加30分钟到1小时以上。因此,回家应该继续运动,保障每天运动一小时以上,而且保证大部分身体活动是中等强度以上体育运动。
此外,学校老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而我们应根据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孩子的体育运动内容,比如生长发育快速期、青春期前,需要骨质增强型运动,同时补充足够钙质;生长发育快速期后需要更多、更强度大的心肺功能运动、力量运动等等。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成年人与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往往不同,孩子们会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也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
如果大人总是对孩子的想法泼冷水,就会浇灭他们想象和好奇的火花,压抑孩子的个性,孩子也获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但正是由于孩子无忌的童言,他们往往会敢于说出真理。
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肯定他们正确的想法。另一方面,当孩子的一些看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时,我们要耐心给他解释。
由于孩子的思维发展不全面,家长要尽可能地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8.惩罚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简单的惩罚,尤其是体罚,是非常低劣的教育方式。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利倾向。
但不是不能批评孩子,管教需要适当的方法。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
惩罚的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但决不能不许孩子吃饭,或者罚站数小时,打骂更是违法的。
另外,不可以把正确的事情当作惩罚,比如很多家长喜欢罚孩子去劳动,这反而让还真以为劳动是坏事,而产生厌恶的情绪。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其实后果也不都是负面的。成年人的阅历比少儿丰富,应该更具有预见性。
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作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特点鼓励其往哪方面发展。
然而,如果没经过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仅仅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法,往往会耽误孩子。
这种意识是非常错误的,低体重并不等于健康。体重低,也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就与低体重有关。身体瘦弱,绝不能靠增加饭量来达到长结实的目的。因为,身体活动不足的情况下,增加的饭量很可能转变为更多的脂肪,而不是转变为更结实的身体(如更结实的骨骼、肌肉)。多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身体的震动、摇晃给了内脏极好的按摩,促进内脏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也增加了胃口。这时候吃下去的食物才会转化进入骨骼、肌肉,真正让孩子更结实。长胖不是目的,身体健康、结实才是目的。瘦弱的孩子,一定要将有氧运动、力量运动等组合进行,配合运动营养指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会结构稳定的保障。是我们行为的红线,越界即是犯罪。我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遵纪守法的榜样,不要以钻法律、规则的空子,占小便宜为荣。很多被当作”本事“的擦边球行为,其实是给孩子做了不良的示范,将逐渐模糊孩子的是非观。
11.心理空间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给孩子留出自己的空间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得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
家长首先应该专注自己的事,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一些你认为是关心得情况,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控制过于严格。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得隐私,给予他们一定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当然,必要的管控还是要有。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
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需要家长从大方向的引领,告诉孩子需要达成什么目标,什么是正确与错误。不需要事无巨细地唠叨,也别怕孩子犯错,放手让他们去尝试,也许会失败,但同样能得到成长。
12.四W法则:
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家长对于外出玩耍得孩子,一定要掌握这些信息,这是履行家长的责任,对孩子的人身安全负责。
目前,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也不能放松,作为家长也要掌握孩子的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结交网友,但不可瞒着家长,尤其不能背着家长与网友见面。家长则不要武断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结交朋友,而要试图了解这些朋友。
而且,家长自己也要做出榜样,因公因私外出时都要及时通报家里人这些W,这样做也会让孩子感到,告诉家人这些W是义不容辞的。在家中逐渐形成这种氛围,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知道对方是安全的,放心、安心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
运动不仅仅是为了预防、治疗肥胖,保持好身材。
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离不开体育运动。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大城市的孩子,其健康成长更离不开专门安排的体育运动。
身体活动不足与肥胖一样,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危险因素,尽管二者有很多联系,但毕竟是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吃得少可以不胖,但并不能提高体质,不能保证健康!比如,不胖但不运动的孩子力量弱,而且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明显高于运动的孩子。
运动是文明健康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是为了体育考试才运动。每个青少年发育早晚不同,中间最多能差到四岁!有的孩子发育早,个子高,力气大,体育考试成绩好,有的孩子发育晚,体育考试成绩差,但所有这些都是暂时的。因此,运动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国外学生体质监测新的方法,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比,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更有信心,更乐意从事运动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是和别人比。
阳光的刺激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极其重要。任何室内灯光的刺激都无法与阳光相比。比如,阳光对青少年视力发育非常重要,缺乏足够阳光的刺激,是视力发育不正常的重要因素。其次,阳光对于骨骼系统、免疫力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正常发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鼓励青少年户外运动,要鼓励青少年阳光下运动。
其实儿童各方面都还没有发育成长完全,应该多多让孩子进行不同的运动,孩子的兴趣还在发展中,还没有定性,可以多多尝试不同的运动,多种不一样的运动更加可以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发展。
等到孩子真的很喜欢某种运动的时候可以长时间坚持,但是其它的运动也是可以继续的,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家长在孩子的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家长重视运动的话,家里的小孩也会重视运动,家长应该多多引导小孩去运动,可以配合老师一起,还可以请教专门的运动训练的老师对孩子的运动进行指导,让孩子的运动更加安全,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