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是人在遗传获得运动基因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存、生活、工作、学习和专项运动技能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运动能力。其基本运动方式包括:走、跑、跳、投、滚翻、攀爬、支撑、悬垂、平衡等。
粗大运动是粗大群所组成的随意动作,常伴有强有力的粗大的收缩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一系列的粗大动作就构成了粗大运动技能。在幼儿期,比较常见的粗大动作有走、跑、跳、爬、平衡、投掷、接抛球、踢球等。
意义: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可促进智力发育。幼儿利用粗大运动技能探索周围的环境,掌握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也得以发展,也有利于发展特殊智力,如节奏感知力。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也称为小肌肉动作,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它对个体适应生存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孩子而言,他们面临多种发展任务(如写字、画画和够取物体等),精细动作能力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孩子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意义:人的手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人手能够完成20多种复杂动作,如抓、握、伸、屈、托、扭、拧、撕、推、抓、刮、拔、叩、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绕、旋转等,是目前任何一只机器手所不能比拟的。
1、抬头与翻身。1个月时的小儿,在俯卧位时,略微能抬一下头,时间非常短暂。到了2个月时,已能抬头与床面成45度角,到了3个月时可呈90度角,在坐位时能竖头。与此同时,小儿能在俯卧位与侧卧位之间转换,并迅速发展到能自由地翻身。
2、坐。在5个月左右,小儿在扶坐下能挺直躯干,但独时小儿身体前倾,能上身挺直稳定地独坐要在6-7个月之间。
3、爬。新生儿期在俯卧位时,小儿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到了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交替踢腿动作,在3-4个月时即能用双上臂支撑起上身,于7-8个月之间能使上身离开地面,8个月时能用两上肢向前爬,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爬,而是在地上滑行。到了1周岁前后才能熟练地手膝并用作四肢爬行。
4、站、走与跳。在5-6个月时,扶着小儿的两腋下,小儿的下肢已可负重,在兴奋时可出现上下跳跃动作;在8个月左右可以做到扶站;到10个月时能在搀扶下走几步;约在11个月许,已基本能独站;大多数小儿在15-18个月时能够独自行走;于2岁左右掌握双足双跳及独足立的技能;3岁时能自由地两脚交替上下楼梯。
01手指动作
孩子在三个月前,小手都是紧紧握住的小拳头,在出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依然会保持这种高肌张力的握拳状态。
小龄孩子经常玩一些抓握、捏取类的游戏,需要分开五指并分别控制,对于手指动作的发展很有好处。例如:用手抓起小积木后感知积木的形状、梭角,用手捏取小的物品,如小糖豆、大米花等,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增加手指关节灵活性的训练。
02手眼协调
实际上锻炼的是大脑,因为眼睛看到的图像传递到大脑,再经过大脑的处理向手发出信号,所以应该说是手眼脑的协调。
逗引小孩子有意图的够抓玩具,大一些的孩子做有方向性的投掷等活动都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做的工作:搭积木、 套塔、穿珠子、开门、插钥匙、倒豆子等。
03双手协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多数活动都是需要双手配合的。影响双手协作的两个因素是,双手的空间感知和时间控制。大脑分别控制两只手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动作才能完成协作。
一岁前的小孩子,双手拿积木对敲,撕纸和两只手交替拍鼓等活动都可以锻炼双手协作,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逐渐增加练习,拧瓶盖、来回倒水、串珠、拉拉链、剥水果皮等都是生活中的锻炼。
04手腕灵活与稳定
精细动作的实现离不开肌肉与关节。每完成一个动作都需要很多关节配合,手腕关节就是连接了上肢的大运动和手掌的精细动作最重要的枢纽,让动作从粗放变得精确。
对于一岁之前的孩子,主要练习手腕灵活性,比如从高处够玩具;等到孩子大一些,涂鸦、端水、使用工具、剪工、开关盒子、定形撕纸都是对手腕运动能力的锻炼。
05抓握力量
手臂和手掌肌肉收缩,产生了抓握的力量。在精细动作发展中,手掌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可以保证孩子使用正确的姿势来做精细操作。
握持反应消失后到6个月之前,孩子的肌肉力量还不足以支撑握力,所以不需要刻意训练。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经常玩一些挤压发声的玩具,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培养他们对握力的控制能力,在做手工时练习挤压胶水、把书打开又合上、美工活动、搬运重物都是非常好的训练。
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主要被视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下,肢体、躯干的肌肉、骨骼、关节协同活动的模式。
我们需要通过这些人体与生俱来的基础动作模式作为动作的雏形来锻炼和提高基本动作技能。
基础动作模式包括翻滚(rolling)、爬(crawling)、蹲(squat)、弓步(lunge)、屈身(bend)、推(push)、拉(pull)、上举(raise)、扭转(twist)、步态(gait)等。
这些基础动作模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基础动作模式的状态是否正常,不仅在幼少儿时影响我们基本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样也是后期提升运动技能、进行体能训练的基础。
例如下蹲是通过双腿平行屈以降低身体重心的过程;弓箭步是双腿分腿屈以降低身体重心的过程俯身是躯干屈的过程;转体是围绕身体纵轴转动的过程,包括扭转和转身等;步态指行进中所表现的姿态,包括走、跑两种形式;
滚是人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包括滚动、翻滚等;爬是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包括爬行和攀爬等;投是有目标地抛、掷、扔的过程;跳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跳跃;推是使负荷向前、向外移动的过程;拉是使负荷向后、向内移动的过程。
幼儿和少儿的基础动作模式形成约在0-3岁,应在这个阶段协助幼儿形成标准正确的基础动作模式,为后期的身体成长发育和动作技能的形成做好铺垫。
基本动作技能是指专门涉及到身体不同部位动作的协调组合,是所有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基础,是未来发展动作技能的基石,身体移动技能、身体稳定平衡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是基本动作技能的三大类。
身体移动技能又称位移性技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产生位置移动的运动技能,包括走、跑、爬、翻滚、并步、滑步、蹦跳、单腿跳、跨越等,每一种技能又可分为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向的移动。
身体稳定平衡技能也称为非移动技能,指保持身体稳定和平衡的技能,发展平衡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前庭器官的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组织和内脏器官的调节功能,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发展平衡能力可以通过静态平衡活动和动态平衡活动来进行,包括站立、坐位、旋转、转动、扭动、伸展、弯曲、轻推反应等。
物体操控技能是指用身体各部位操控实物的能力,包括接、传、踢、运、顶、投掷、拍击、挥击、抓、蹬等。
基础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在专项运动技能形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幼儿、少儿2-3岁是基础动作模式建立期;
3-12岁是基本动作技能从形成到发展巩固的最佳时期;
9岁之前不应限制孩子参与单一项目的体育活动,应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参与多种运动的机会,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动作技能;
6-10岁是对孩子进行指导、干预、协助引导其形成最佳的基本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
10-12岁是进一步弥补和纠正孩子基本动作技能的最后时期,为接下来进行专项的运动技能训练,以及后期提升职业的运动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多元系统之间互动产生的,这里包括了肌肉骨骼系统,感觉系统,心肺系统以及心理认知,可以说在儿童早期发育来讲,动作模式的发展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越是早期介入,就越能通过大脑可塑性,激发更具有功能性的能力(写字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功能性动作),在掌握相关的基本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之前就开始学习基础的运动技能,将会降低后期的运动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更新的指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婴儿(0-1岁):一次不超过1小时(例如,婴儿车、高椅子,或绑在照顾者的背上)。不建议屏幕时间。当孩子久坐不动时,照顾孩子的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讲故事。
幼儿(1-2岁):一次不超过1小时(例如婴儿车、高椅或绑在照顾者的背上)或长时间坐着。对于1岁的孩子,不建议在屏幕前久坐。对于2岁的孩子,久坐不动的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时间越少越好,保证11-14小时优质睡眠。
学龄前儿童(3-5岁):一次不超过1小时或长时间坐着。屏幕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少则更佳。当孩子久坐不动时,照顾孩子的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讲故事。保证10-13小时的优质睡眠。
学龄儿童(6岁以上):6岁以上学龄儿童活动受限时间单次不宜超过1个小时,学龄保持坐姿时间越短越好,不宜超过1个小时,不宜久坐不动学习或者观看电子屏幕(如看电视或视频、玩游戏等)。
运动既有量的要求,还有运动强度的要求。每天上下学走路,是个增加身体活动的好办法,但往往运动强度不足。每天要求运动一小时,而且大部分应该是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表现为大部分运动应该表现为比较费力、心跳加速、呼吸加速。每隔一天,还要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比如互相追逐跑,表现为很费力,心跳很厉害,大口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