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能力|高效学习的保障—专注力
作者macyoyo 日期2025-03-26 浏览量76

一、专注力简介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作为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专注力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


注意在学前阶段,主要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前者属于不需要努力,没有预先目标即可产生的,例如散步的时候四处看风景;而后者往往既需要预先设定目标,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达成,如学习。


3-4 岁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例如颜色鲜艳、形象滑稽、有声响、能活动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但是,孩子无意注意的范围较小,分配能力差;同时,稳定性差,注意力易分散。


5-6 岁儿童,虽然无意注意依然占主要地位,但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从以下五个方面帮助孩子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助力。


20250325212530.png


(1)注意持续。

对任务的注意保持的时间越持久,稳定性越好,才能确保任务的完成;反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心”,稳定性差,效率降低。


(2)注意集中。

注意集中度越高,效率越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更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


(3)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围。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要求儿童关注某些特定的细节,注意广度势必会因此而缩小。


(4)注意转移。

根据需要,有目的、主动地转移注意对象,它是积极的,为了提高效率、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注意转移需要与注意分散区别开,注意分散是由于干扰引起的、注意偏离正确的注意对象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消极的。


(5)注意分配。

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一心多用”。

在着手培养孩子注意力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该阶段孩子们注意力的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避免揠苗助长。



二、培养方法


1、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


儿童的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受到新异刺激而转移,因此家长们应根据这一特点,从两方面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他们创造简单、安静的环境。

一方面,要注意家里的布局和物品的摆放,如孩子看书或玩安静游戏的房间应尽量远离走廊,防止他人走动影响他们的活动;房间的装修戒布置避免太过花哨;电视、游戏机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尽量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另一方面,家长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某件事时,大人不要随意地去打扰他们,比如一会儿问问累不累,一会儿又拿来水果等,这些都是打断孩子注意力的行为,应该避免。如果这样长久下去,孩子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当孩子专注做事时,此时最好的做法是,家长们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帮孩子创造安静的氛围。


2、保持规律、健康的作息   


儿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家长们可以帮孩子安排不同性质的活动,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活动间也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过渡。比如孩子刚刚在户外运动完,全身都处于兴奋状态,这时进入室内,很难立刻进入到安静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去读书或绘画等,因此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当的休息时间,调整状态。


3、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孩子们面对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都会集中注意力,这种自发性的源头是好奇心,但有些活动,比如学习某一门课程,不一定是完全符合孩子兴趣的。此时的家长们不该一味地训斥孩子,而应当具体、明确地讲清并展示学习等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循序渐进,配合课堂,帮助孩子从集中较短时间的注意到较长时间,这样才有利于发展有意注意。


4、培养自视、自律、自理能力,让孩子逐渐独立


在陪同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急于求成,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只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多的机会由孩子自己尝试,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越来越与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最终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在平时生活中,整理文具、整理物品、穿戴衣物等,也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虽然他们一开始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慢慢的会有进步。从日常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专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让孩子增强专注力,提升学习成绩

1740730502747689.jpg